在众多香型白酒中,酱香型和浓香型白酒因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口感,在市场上备受青睐。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白酒的区别,包括它们的口感、酿造工艺、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香型的来历。
口感对比:酱香与浓香
从口感上来看,酱香型白酒和浓香型白酒有着明显的差异。酱香型白酒酒色微黄透明,口味细腻、优雅,空杯留香持久,给人以清新、舒适的感觉。而浓香型白酒则口味丰满、芳香浓郁、香味协调,入口甜,落口绵,给人一种醇厚、圆润的口感。
酿造工艺:时间与技艺
酿造工艺的差异也是区分酱香型和浓香型白酒的关键因素。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复杂,需要经过1年生产周期,2次投粮,9次蒸煮,8次发酵,7次取酒,5年窖藏等繁琐的酿造流程。一瓶酱香型白酒从原料进厂到出厂要经历五年的时间。相比之下,浓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则相对简单,根据大曲的用火不同,分为中火曲和大火曲。大火曲用曲量大,香味偏浓,中火曲用曲量偏少,香味会稍淡。
对人体的影响:健康与刺激
对人体的影响也是选择白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。酱香型白酒中含有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物质、大量的酚类化合物、酸类物质、SOD与金属硫蛋白等健康物质。适量饮用酱香型白酒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,且对人体的伤害较小。优质酱香型白酒一般具有喝时好喝、好吞;喝后不头痛、不口干等特点。而浓香白酒的酒分子没有聚合,都是小分子的酒精,释放的会很快,入口后对黏膜的刺激大,会有辣辣的感觉。身体会很快的吸收小分子酒精,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会很快升高,还会刺激脑部神经,出现上火头疼的症状。
白酒香型的来历
在1965年之前,中国的白酒是没有香型划分的。建国后不久,酿酒工业还处在整顿恢复的阶段,当时酒类的生产由国家专卖局进行管理,1952年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。这一次评酒条件比较差,评选基本是根据市场销售+化验指标来选,这一届茅台夺魁。
第一届评酒会选出了包含白酒、黄酒、葡萄酒3大种酒的8个名优品牌,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,酒行业开始迎来大发展时期。在1963年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评酒会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酒类盛会,各省、市、自治区都经过层层选拔,精挑细选奉上自己的招牌酒,以求在评酒大会上一展风采。全国27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共推荐了196种酒,包括白酒、黄酒、葡萄酒、啤酒和果露酒五大类。
但是这个时候,由于对白酒的香型并没有明确的区分,所有的白酒都混在一起盲品,评委按酒的色、香、味、百分制打分写评语,一轮轮淘汰最后决出优胜。这种情况下,香气浓的酒占优势,而放香较弱的清香、酱香型白酒得分较低,所以选出来的白酒八大名酒,浓香占了四个,酱香(茅台)、凤香(西凤)、清香(汾酒)、董香(董酒)各占一个。浓香里拔得头筹的是五粮液。
众所周知,茅台因为领导人的厚爱而一脚跨到官酒的行列,身份十分尊贵。建国后,茅台因为“红色情缘”而成为了神秘的官酒,被赋予浓厚的政-治色彩的同时,也享受了很多特权。包括作为招待外宾的专用国酒、大饥荒时期仍保证酒厂供粮、国际航班旅客免费赠茅台等等。茅台也享受到了大批科研力量进驻的实惠。
酱香型白酒拥有着微黄透明口感细腻的特点,空杯留香持久,而现在在市场上,酱香型白酒占有着很大的市场份额,无论是对于一些普通人还是领导人来说,都可以去进行购买,它相比于浓香型白酒,拥有着更大的升值空间和收藏价值,当然具体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口感,相信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因人而异,毕竟各有千秋,每一款白酒它们的口感和味道都是不一样的。